苏七喜美女(从基层诉讼看明朝大厦将倾)

作者: 时间:2024-06-02 10:27:57 阅读:

看这本书的缘由在于对书架中的其他类型书籍都不感兴趣,缺乏持续阅读的动力,然后就选择了马伯庸先生的这本书。书中有很多令我耳目一新的知识,比如:原来明中期,基层社会就已然呈现出僵化与腐败,平头百姓的生活愈加困苦;了解到了中国第一档案库——黄册、鱼鳞册的由来以及明朝的基层诉讼等内容,增加了对于明朝的兴趣,《明朝那些事儿》正在二刷阅读!

从基层诉讼看明朝大厦将倾!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无比惋惜明朝的灭亡,特别希望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能够一直昌盛。或许我惋惜的不是明朝,而是那些失去朝廷庇佑的百姓。我曾试想过倘若明朝持续下去,中国的闭关锁国大概不会似清朝那样闭塞,“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案也不会发生,近代的百年屈辱史也会随之改写。

一个王朝的灭亡绝不是偶然,在“量变导致质变”的理论指导下,灭亡的根源其实早已埋下。王朝的每一个部门及官员作为一个个精密的零件,共同构成“明朝”这一庞大的机器,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动,必定会牵扯到庞大机器的运转。

《显微镜下的大明》一书正如它的名字——用显微镜来观察大明,与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不同,马伯庸先生未从大历史观来研究明朝的衰败,相反,他从普通底层百姓的生活、基层的司法案件这一微观的角度来临摹一个王朝自下而上的逐渐衰败——它们像一面常年被潮气侵蚀的墙皮屑,在无声无息中剥落。

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述徽州下属的几个县因陈年税收的缴纳问题所引发的诉讼。从这一件因税收归属问题引发的诉讼来看,在普通的百姓眼中,一项税收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了一家老小能否尽量饱腹几分。对于士绅阶层来说,税收自然落不到他们身上,他们在乎的无外乎“脸面”二字。至于本县的“父母官”,需要揣摩的仅仅是上级的态度、治下百姓的“安居乐业”以及能否在户部评选中落个不错的名次和一句中上的评语,以此来避免无妄之灾。毕竟真正像海瑞那些一心为民的官员还是少数,大多都是尸位素餐的苟且之辈。

从基层诉讼看明朝大厦将倾!

一个基层的税收案件最终上达天听,引起各级官员乃至首辅甚至是皇帝的兴趣,由此引发了各利益集团之间旷日持久的斗争。明面上所有人都披着寻求公平的外衣,暗地里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殚精竭虑,一级看一级的脸色。他们的心中绝对没有什么公平,有的只是该如何做才能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或者博得上级的欢心,让自己得以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在看本书之前我还在想,如果宣德皇帝没有英年早逝,万历中兴没有折戬沉沙,没有宦官权倾朝野,没有晋商的通敌叛国,没有满清鞑子的崛起,没有明末的党派之争,没有李自成领导的流民浪潮,是不是心中的大明能够再延续很多很多年。事实证明,历史的发展终究不是虚无的理想主义,真正延续的只是封建王朝,受苦遭罪的依旧是底层百姓,受益的终究还是王侯将相。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从基层诉讼看明朝大厦将倾!

诸多因素混杂在一起,诸多病患经年累月的积累,造就了一个病入膏肓、顶梁支柱已腐的王朝,这已决不是一次改革,一个历史人物的出现能挽救的。从大历史观来看,明朝是在一个个大人物出现以后、通过一件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才出现明显的衰落趋势。但是当我们从小人物的人生来观察明朝,衰落早已悄然发生。当新的既得利益集团产生,随着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阶层逐渐固化,量变就不可避免,质变的后果终究会到来——底层百姓揭竿而起推翻了梦中的大明。

他们没有错,他们只是想活着!

屠龙少年终究还是成了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