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犬候群系列txt_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作者: 时间:2024-05-25 02:39:49 阅读:

文/得闲录野

在《成长教育》中,女主角珍妮见识到了欲望、权力、私心在成人世界中所具备的分量,虚伪是游走道具,谎言则维系法则运转。现实中大多数涉世未深的人,并不会像《四百击》里狂奔不止的安托万,强行冲撞成人世界的冰冷外壳,更多时候,他们对那个世界的逢迎和虚伪恍然大悟,并意识到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合群的人,比耿直善良更重要。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成长,是一遍遍受锤,是扫兴而归,是放弃做对的事、选择做最利己的事。孟克柔问:“小士,多年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十有八九,不会是理想中的那个大人吧。

这也是看完《狗十三》后最大的感慨,社会的险恶向来不是显山露水的,恶之花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最亲近的人身上鬼魅地绽放着

而我也终于明白,灰色地带的是非、道德观总是浑浊不清的,成人掌控着最终解释权,圆方任由他们判定。在情绪化的事实下,小朋友就像一块橡皮泥,往里加点水,用力按捏,便可按大人的期待进行无意识的塑造。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察言观色的能力,怎样做能得到嘉奖,怎样做又会失掉至亲的爱,他们比老人家的膝关节还要敏锐。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作为一部荒诞又充满现实主义导向的青春片,曹保平的《狗十三》个人风格浓烈,与为赋新词强说愁、充斥着知识分子臆想出来的青春综合症候群的同类型影片并不一样。

传达真相、表达某种既定存在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说教,可以平铺直叙,亦可放任感情潮涌,沦为感性宣泄。《狗十三》的前半段虽然无不是歇斯底里的反抗,但后半段彻底将情感收紧,纵使在克制的表象之下是涌动的暗潮(譬如李玩父亲在车里听见姜育恒的《再回首》,尽管控制不住突如其来的感伤,仍不愿女儿目睹自己哭泣)。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在这场战争中,大人们兵不血刃地取得压倒性胜利。

这部电影一直以来都被冠以“禁片”的头衔,听起来足够悲壮,也暗地里成为《狗十三》最大的宣传噱头。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但事实是,之所以2013年拍摄完成后一直未公映,是因为导演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市场环境,即“观众对内容需求更强烈,更有消化耐力”。

好的内容永不过时,放在哪个时期都具有强烈的对照意义,《狗十三》拍的是所有人的青春期,一旦跨过那条分水岭后,世界于我们就是一道多棱镜,可能性增多,不确定加大,自圆其说的场合与日俱增。

成人法则里最重要的“辩证思维”,以一种暧昧的身份闪亮登场。人生在世,很多事都是“妥协”的成果,“争取”在成人法典里,对应的注解多数是“不懂事,不成熟”。

长大吧!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张雪迎拍《狗十三》的时候,正是十三十四岁的年纪,她就是李玩,李玩就是她。在开场的一段独白里,箍着牙套的李玩说:“人在夏天总是忘了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

健忘是人类的天性,就像我们总是忘记分娩时分的阵痛,迫不及待赶去孕育下一个生命。小孩大人,盛夏与隆冬,总是用自己的经验和逻辑强行植入对方节奏,但夏天穿棉袄,本身就是极度荒唐的事。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电影跟住切换到李玩刚出生的弟弟,这个场景定位了这样几个关键字:父亲再婚,后妈,小弟

李玩的名字是随便取的,“这个男娃要认真取”。如果你认为这一幕标志着宠爱对象的转移,各种毒后妈大戏即将上演,那就低估编剧的野心了,《狗十三》对狗血撕逼没兴趣,之所以创造了这样的桥段,是在为后面大人是非观的游移不定做铺垫。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狗”是全片的线索,一开始李玩对这只小金毛无感甚至排斥,或许是在它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渴望被爱(父母离异,父亲工作忙),渴望融入(爷爷奶奶虽然给她很多爱,但并不是真的理解这个时代这个年龄段的小女孩),李玩跟金毛建立起了厚实的情感脐带,她让金毛睡自己床上,早餐把牛奶吐出来给金毛喝,拿心爱的泡面夜宵跟金毛分享,还为它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爱因斯坦,它似乎暗示了狗和李玩将要面对的孤立无援的局面。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直到爷爷买菜时将狗弄丢,平静被打破,李玩彻夜寻狗,父亲告诉她要体谅爷爷不是故意的,爷爷也劝他别找了狗会认得路自己回来的,但对李玩来说,爱因斯坦无异于她的全部。

当一个大人弄丢一大笔钱,他们的反应一定是去找这笔钱,无论要花什么代价。一只狗?丢了就丢了,反正又不是人。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父亲用狂暴的口气对李玩吼道:“在你眼里,家人连一条狗都不如!”这就是大人最擅长的威胁和偷换概念:狗在他们眼里是用完即丢的死物,但在孩子心中,“狗”超越了大人冷血的定义。

为了解决这件事,后妈买了一只跟爱因斯坦长得很像的狗,骗李玩狗找回来了。大人惯用的套路:逃避与说谎。结果可想而知,李玩认出这只狗不是爱因斯坦,气得直接跑酒吧灌酒,再度陷入死循环:大人曲解孩子的固执,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巩固霸权。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父亲失控的暴怒,让李玩收起了锋利的爪,她意识到这么做只会沦落到“众叛亲离”的下场,很快,她接受了这条新狗,并开始努力学习,英语成绩突飞猛进,获得了参与演讲比赛的资格。

李玩第一时间知会了父亲,后者开心极了,准备带她去看宇宙展览,一路上不停重复“我的闺女长大了,懂事了”,在大人的语境里,小孩听大人的话,天经地义,根本不容许辩驳,稍有忤逆,就被贴上“不乖”“难搞”的标签;这也为什么,当李玩带上面具遵照家人期许的轨迹前行,他们都露出如释重负的笑,这种笑,无数次在爸妈的脸上看到,很不想承认这其中有功利性的成分,但事实的确如此,所谓的“为你好”,说白了也只是站在自己的狭隘立场,把孩子当附属品,对他们下人生指导棋。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结果,李父记错宇宙展览的时间,将她带到溜冰场,指着一个小男孩说:那是你弟弟。不给李玩消化这则天大消息的机会,又将她带到另一个会场,在那里弟弟是全场的焦点,接受亲朋好友的生日祝福,热闹而喧嚣。对李玩来说,这样的事实必须接受,她没有抗议的权利,苦头她吃过,她明白:这样的新家庭就算不是自己想要的,接受也比反抗好。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家庭真的是港湾吗?对李玩来说,并不是啊!这里是险象环生的搁浅带,她试着揣测每个人所想所思,避免触礁的最佳方式就是顺着成人走,不问对错,反正不管错还是对,终究还是大人话事。世故的小朋友,虚伪的孩子气,每一种纯真都趋向毁灭。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李父因为李玩喝酒打她,结果到了自己的饭局跟人称兄道弟,为了面子,强迫李玩敬酒;说好十点前去看展览,酒局战线一拉开,直接忘到九霄云外去;

小儿子拿玩具去打狗,结果被狗咬,代价反而是狗去承受(被送去流浪狗之家),小儿子成了无辜受害者;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小儿子误伤奶奶,李父看到儿子哭得那么伤心,安慰说不是他的错,但明明没多久以前,李玩不小心推倒爷爷,却被李父教训得狗血喷头。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这样的双重标准,只会让孩子的价值观混乱不堪,因为怎么来都行啊,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完全就是看心情行事。

赤裸裸的成人潜规则:对错无所谓,站对边、看对眼色最重要,所以我们要懂得巴结人,讨好人,在头顶起一张无限膨胀的人际关系网。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李玩物理竞赛第一名,这回庆功宴主角成了她。在宴会上,她在长辈的怂恿下,面带微笑地,吃下整盘红烧狗肉,曾经,她以为父亲要把狗卖给狗肉店,疯狂找遍整座城市的狗肉店,希望能找回小金毛,而现在,她希望爸爸为她骄傲,不愿让长辈难堪,于是违背自己的心吃狗肉,这堪称全片最触目惊心的一幕:象征着李玩心里那个有正义感、善良的小朋友死了,一颗随波逐流的灵魂慢慢占据上风。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当高放对李玩说:“我喜欢上你了,我不想和你分开,”李玩松开他的手离开:“这种事以后还多着呢。” 这句话投降意味十足,很难想象它出自一个十几岁少女的口中。在经历了一连串幻灭后,李玩算是脱胎换骨了,悲剧的诞生从来就与年龄无关,境遇像水,时间久了,再硬的石头都会被磨平棱角。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狗十三》作为艺术创作,当然有戏剧化夸张的地方,譬如鼓点极强的急促配乐、压抑的高饱和低亮度色调,当然,也不是所有小孩难过了就会跑酒吧,不是所有大人都会强迫孩子做这做那,但至少在中国,《狗十三》揭示的故事是代表主流教育的,大多数人都能在李玩身上找到引发共鸣的成长痕迹。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今天我们所厌恶的一切,也许很多年后,我们都能理解,并被这样的厌恶所吸收。人就像一条河流,永远在流动,永远在成长,以往的青春片即使拍了它的黑暗面,也多是包裹着糖衣,即使是黑暗的,依旧如同空中花园,没有现实基础做支撑;《狗十三》拍出了成长的黑暗,这种黑暗是向内反噬的痛,是无力感,是得不到回应的真空,是只有曾经纯真过的人才明白的无奈。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李玩最后也会成为爸爸,爷爷奶奶一样的大人,只是偶尔午夜梦回,仍会轻易被一首老歌打动,或是在街上偶然碰见真正的爱因斯坦,在庆幸它没有认出自己的同时,躲起来痛哭。无论如何,擦干眼泪后,他们都要继续扮演“世俗”所要求的完美人类。